感想

wanglong / 著投票加入书签

笔趣阁 www.52bqgxs.com,最快更新蒙山军最新章节!

    中部的第一卷《新中华》结束了。删掉了后面大约二十节的内容,为了使本书的节奏快一些。冗长乏味的铺垫更多的读者不喜欢,大家想看到的是痛痛快快的厮杀,在虚构的世界里体会现实所没有的快感。

    本书上部的主题是颠覆满清,这个已经完成了。合理不合理,读者有着自己的评判。

    中部的主题是抓住一次大战带给中华的机遇发展自己,还有就是主人公对于政治的革新,主动退出历史舞台也是本人一直琢磨的重点。我曾写过一部完全架空的《英雄记》,在那本书中阐述过自己的世界观。就真实的历史而言,很多伟大的历史英雄由于晚年的失误极大地损害了自己的威望,甚至成为一个笑柄。主动退位是对自己奠定体系的自信,是高度的政治智慧,是伟大的人格体现,是建立在后人超越前人的判断之上的英明决策。

    但做到这一点却很难。总认为别人不行,或者能力上的,或者品质上的。

    下部是对虚构体制的反动。主人公的幻想基本破灭,彰示了我们这个有着数千年封建历史传统国家建立民主制度的艰难以及民主制度自身的缺陷。对外政策激化了内部矛盾,军队在失去了其创始人的绝对权威后开始插手政治,用流血的兵变促使国家向军国化转变。由于国家面临第二次世界范围大战的考验,主人公不得不被迫出山收拾残局。龙谦的家人,特别是他的三个儿子在激越的大时代里将走上不同的人生旅程,主人公的弃子将不自觉地被卷进了政治漩涡之中,演绎一段传奇人生。

    任何一个企图写历史小说,哪怕是网络历史小说的人,都不可能不阅读正史。因为《蒙山军》,本人将读史集中于晚清、民国以及共和国史上很久了。最大的感触就是敬畏。敬畏那些成功以及失败的历史人物。虚构一部小说比起参与构建真实历史的那些名人们简直就是儿戏。曾经藐视过的那些人,在重新阅读下让我心生敬畏。

    我国的历史大致是这样,正史多掩盖,野史多虚妄。阅读历史,体会历史,必须对历史人物有深切的同情,必须尽可能置身于历史时代,方可有所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站在河岸上评点别人的泳姿是相对容易的,换做自己或许早淹死了。就以本朝历史为例,本人便经历经了崇拜——质疑——否定——同情的过程。那些饱受后人争议的事件和决策如果对当时的局势真切地理解就会别有心境:外交的一面倒,对思想文化界的整肃,土地革命及后来的公社化,乃至脱离规律的经济蓝图和十年风雨均是如此。如果再深切地理解主人公们的出身、性格、经历和文化背景,那些枯燥的事件便鲜活起来。

    纸上谈兵容易,谱写真实的历史就难了。所以,就本书中部第一卷《新中华》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一个虚构国家的诞生。那些故事对于小说自身似乎是不必要的,也无助于刻画人物。所以,决定舍弃原先的提纲和已经写就的稿子,直接进入到大事件中去。今后也将如此。

    但奠基真的很难。反复阅读党史第二卷和可以看到的人物传记等,对于新中国建国史真的感慨良多。一个基础孱弱至极的农业国实现工业化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如果不依靠牺牲农民乃至农业来为发展,光靠外援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冷战形成的大环境下。但如果时间往前推,在二战乃至一战之前,如果明了局势的演变,国家确有利用国际局势发展自己的可能,确有利用某些国家的地缘战略从中占便宜的可能。这是本人设定小说时间段的出发点。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现在出版的书籍够多了。就大战的起因至今仍扑朔迷离。萨拉热窝的刺杀并非不可逆转的因素,不然很难解释6月28日刺杀即发生,一直拖到8月初才爆发战争。对于大战的结果,我个人认为是难以逆转的。美国无疑是一个决定性的筹码,因为世界性强国只有美国一直置身局外,就像三十年代中原大战时的奉军是决定战争的关键因素一样。但站在美国的立场上,美国只会选择协约一方,不可能去支持同盟国。德国搞不搞无限制潜艇战不是原因,没有潜艇,也会有别的原因导致美国的参战。以美国的国力,在1917年双方已经血流成河精疲力竭之际仍不介入,它就不是美国,它就不配拥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对于一战中德国的所谓暴行,都是胜利者书写历史的权利,用毒气杀人和用炮弹杀人并无本质性的区别。

    但虚构的中国要加入了。加入的本钱不多:一个还算坚强的中央政府,一支还算有战斗力的军队。置身于欧战大战场是不够资格的,那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看看凡尔登,看看索姆河,看看伊普尔就知道一个刚窥到工业化门径的国家是没资格参加这样的大战的。1915年的德国,每月的炮弹生产量是400万发,刚刚能满足战争的需要。所以,对于充满巨大机遇的一战,龙谦的目光似乎不应离开亚洲,离开俄国。

    欢迎读者对本书的走向提出你们的意见。

    c

    s